“我们做老板的,尽量不在上海待着,而是全球跑,研究大的宏观经济的趋势。再根据这些趋势来判断所从事的产业。”近日,杉杉集团董事局主席郑永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。郑永刚也是杭州商会名誉会长。
杉杉集团董事局主席、杭州商会名誉会长郑永刚
今年57岁的郑永刚,不再是那位“穿着”杉杉西服闯出名的实业家,他的角色更像是一位活跃的“投资家”。从1989年创立杉杉西服,郑永刚从服装业到锂电池材料,再到收购稀土矿进军上游产业,近些年,他又进行了大量的金融投资,不仅涉足银行和保险,还通过多家私募基金和创投公司进行着期货、股权投资、风险投资等业务。
他喜欢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,“无中生有、逢山开路”,对那些符合国家战略的产业,似乎都想提前尝尝鲜。那么,郑永刚是如何完成从实业到金融的跨越,他的投资逻辑又是怎么样的呢?
记者:杉杉集团是一家以服装起家的企业,也拥有很多品牌,现在杉杉的业务范围已经很广,目前的业务构成是怎样的,哪些板块是重点打造的?
郑永刚:过去杉杉是一家服装企业,也是行业内最早的上市公司,1999年以后开始涉足锂电池材料,目前应该是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正极材料、负极材料综合产业公司;此外,集团还涉及商业地产,但最大板块还是金融投资,如银行、保险这些资产都有。现在,杉杉是一家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汇在一起的企业,对外实际的上市公司就有3家,三家股东的业务板块也是比较综合的。
记者:杉杉集团旗下除了做锂电池材料,还有电动汽车研究院,未来在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上有怎么样的布局,会不会涉足整车业务?
郑永刚:从大势上看,互联网时代以后,下一个可能是环境能源大时代,我们很早就涉足新能源资产,将来就是要打通上下产业链,汽车研究院的核心就是将来要制造汽车尤其新能源汽车,包括为新能源汽车服务研究,现在已经开始在以色列、美国都有研发机构。
现在我们的新能源布局也是刚刚开始,这些都由上市公司具体去做,最近开始做样车,包括推出新能源汽车。
记者:您现在不仅参股了多家银行,在保险、期货等领域也多有涉足,保险资产是不是有上市打算,怎么实现?
郑永刚:金融过去是由国家垄断的,这两年开放以后,民营企业也开始涉足,杉杉集团比较早进入这个领域,现在考虑的主要还是把保险公司做成规模,未来会考虑上市或者借壳上市,这是必然的,因为跟资本的结合是保险公司的未来趋势。但这两年不会考虑上市,当务之急是先把规模做大,做成一个创新型的保险公司。
怎么做成创新型保险公司?我认为,现在大部分企业做零保,形成规模非常快,但最核心的像老百姓未来的养老产业等,关键是通过产品创新,服务这些产业,因为光靠国家的养老保险是远远不够的,最终还是要靠商业养老保险,甚至可能会成为主导。
记者:杉杉集团对原来主打的服装产业的定位和打算是怎么样的?
郑永刚:对整个杉杉集团来讲,服装板块还是盈利的,但占的比例已经不是很大,大概20%左右。现在有20几个牌子,其中一部分是合资品牌,杉杉品牌的规模还是最大的一块。
杉杉最早纯粹是家服装公司,服装板块还会继续创新,做品牌提升,中国的品牌老是上不来,就是因为大众品牌是中国的,真正的名牌还是法国、意大利为主,中国要走出去,就要从设计、品牌文化理念等方面再提升,争取挤进世界品牌的行列。
从实际控制人角度,服装品牌不但要保持发展,还要提升,因为服装是时尚产业,不是夕阳产业,只要不断用心把品牌价值和设计理念跟上世界潮流,还是有得做。
记者:杉杉是从服装进入其它陌生领域的,对这些后来涉足的资产行业是怎样做考量的?对其他企业的转型有哪些借鉴意义?
郑永刚:国家提出一个产业升级转型,我们往往要提前3到5年开始做。
我们意识到,新能源是未来发展的一个产业,就进行讨论,最终涉足锂电池材料。等我们总部到上海以后,考虑到上海将来肯定是国际金融中心,我们必须做金融方面的事,而不可能在上海开工厂。
我们做老板的,尽量不在上海待着,而是全球跑,研究大的宏观经济的趋势,根据这些趋势进行判断。
现在国家进入转型升级时期,宏观层面,你要研究现在做的产业符不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;微观上,涉及自己的技术、品牌市场、消费者的,要清楚自己的定位,即使同样的产品,通过技术升级换代也是可行的;如果国家战略上作为被淘汰的产业,就不要再去做了,很可能没有结果。
转型的企业家们不是万能的,做制造业,可能通过勤劳、智慧获得成功,但用同样的方法跨界,是不行的。杉杉转型成功也是这样,当时做锂电池材料的时候,国家有一所碳素研究所,也是唯一一所,我就跟这个研究所嫁接,他们有个863课题,我就把这个课题产业化,我投资,他们来做。如果让做服装的人盲目去做锂电池,成功的概率几乎是零。做保险也是类似的,我们请最优秀的专业的保险人做CEO,用专业团队来经营,如果是我自己做,也很可能失败。
记者:您现在更多的精力是投资,对实体企业则是逐步退居幕后,会不会考虑让儿子来接班?
郑永刚:儿子想不想、喜不喜欢接班是核心,如果儿子是精英也喜欢老爸做的事,当然可以接班,但大部分不一定做的到,所以聘请专业团队来做事业,两权分离是比较科学的。
“创一代”大都经历了非常艰苦的过程,很强硬的想抓住时代机会;第二代则不一样,也许能接班,按照这个规律,所有富豪人家都能接班,但成功的概率很小;另外,还要看孩子的喜好,没有谁规定父辈做的事孩子就一定要继承。
治理企业还是要专业的精英团队,“你可以享受父辈的财富做股东,但不一定要经营,股权和经营权是要分离的。如果下一代不去经营只做股东,聘请专业的人去做,更有利于财富延续下去”。
信息来源:第一财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