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会艺术顾问、书法家宣家鑫
宣家鑫书法作品
我家住上海市静安区。宣家鑫是我们静安区书画院院长。然我知其名气之大,已超出了区界,超出了市界和国界。
不过,我最初知道他的名字,不是在书法上,是他力排众议,把许多大鉴定家认为是赝品的字画,力主为真品,后来大家同意了他的分析。我暗暗敬佩他为“催陈叶”的“新叶”,“清于老凤声”的“雏凤”。听说,他最近被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聘请为专家鉴定委员,这也是对他鉴定方面的一种肯定。
后来,我有机会观赏到宣家鑫的书法,第一印象是:全才。宣家鑫是楷、行、草、篆、隶,应有尽有,美不胜收,继而细看又觉得有点奇怪。宣家鑫的楷,是楷又不太像楷;宣家鑫的篆,是篆又不太像篆;宣家鑫的隶,是隶又不太像隶。这让我有点费解。最后悟出了一解,这恰是:创新之所在。
在中国文化史上,最早提出“出入”说的,大概是宋人陈善,他曾就读书的方法发表如下见解:“读书须知出入法。始当求所以入,终得求所以出,见得亲切,此是入书法;用得透脱,此是出书法。盖不能入得书,则不知古人用心处;不能出得书,则又死在言下。惟知出知入,乃尽读书之法。”《扪虱新话》,这就是说,读书求其“入”是为了“见得真切”,即深入了解古人有关著作的精神;读书求其“出”是为了“用得透脱”。陈善此见解与书法的继承和创新是相契的。
宣家鑫对“出”与“入”之法深得三味,所以说,他的书法是在加倍努力地学习古典书法的基础上开花结果的。他对王羲之以来的中国书法传统、对北碑摩崖以来的民间书法极其努力地学习过,从而创立了他自己的书法。他学取前人的书法,不是忠实于原貌的继承,而是以前人的那些书法作为磨刀石,磨出自己的风貌。
石涛语:“笔墨当随时代”,宣家鑫的书法是赋予浓郁的时代气息,在他对书法美的远见卓识之中具有超近代的精神美,由此而产生其独特的书法造型美。每个时代都应有能反映出特定的时代气息、并且能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大师。换言之,艺术生产的本质在于独创,他排斥模拟,鄙弃雷同,而推崇开一代新风的创造精神。宣家鑫是一位真正懂得艺术生产本质的书法家。他的书法是传统中出新,具有新古典书法的特质。宣家鑫是永不停止探索的书家。但是不是由于他的技法不成熟而不能完成,他对自己的艺术有贪婪的奢望,使他不甘心于自己的书法取得的成就,他常常使自己的书法面向未来爆发。这一点,使他永远年轻,从而具有活跃于下一个时代的活力源泉。与其说是他的书法,更确切地说是他的人性精神比谁都具有明天。
宣家鑫谦称自己不是书论家。依我之见,他是很注意以论带书的。一次同他聊天时,他说:“真正的书画,第一气韵生动,第二用笔合法,第三章法合理。”他脱口而出的这三点,不就是言简意赅的书论之“三要”吗?
还有一次,正当大家议论风生时,从宣家鑫口里突然“生”出一句:“艺术是带镣铐的舞蹈。”他这一语就道出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。什么是“镣铐”?一位友人说,“镣铐”就是章法。大框框是不能随便扔掉的。中国字就是中国字,不是外国字。中国的书法只能按中国书法的规矩来办。什么是“镣铐”?另一位友人又解为:艰苦。宣家鑫自幼在书法上就有不怕“磨尽三缸水”的劲头,才成就了今天的“宣体”。什么是“舞蹈”? “舞蹈”就是突破,就是在有限的舞台上,演出不受时空局限的威武雄壮的舞剧来。宣家鑫长袖善舞,大胆创出了他那为人称颂的“宣体”。也许是职业的关系,在友人解读宣先生这句话时,我却想起了一个人,那就是共和国传奇人物廖承志,他是“带镣铐长征”的人。廖承志因为顶撞过张国焘,张国焘便把廖承志铐了起来。在长征路上需要廖承志画画时,张国焘手下的人便把戴在廖承志手上的铐拿下来换成戴在脚上的镣。时而铐、时而镣的廖承志成为长征路上最受红军官兵行注目礼的人。我们的宣家鑫呢?也正因为他甘于带着镣铐的舞蹈,挥起笔来龙飞凤舞,而成为书鉴双绝、德艺双馨的大家。
祝年轻的宣家鑫继续努力,更上一层、百层楼!
作者:邓伟志(民进中央副主席、全国政协常委)
责任编辑:符曲